星期二, 7月 19, 2005

大魚/小魚?

在網上看到”信報”一編幾值得去思考的文章:

入讀「名校」是學業最佳保證?

成績中上、入讀名校的志樂

志樂今年十三歲,就讀著名中學二年級。升上這所名校,對他和父母來說,是多年努力的成果。

因為志樂來自一間所謂「區域小學」,學校成績普通。 志樂自小已非常勤力學業,加上父母全力催谷,小二已進行補課,做各式各樣的補充練習,因此成績很好,是全級的第一名。

然而,名校的功課的確非常艱深,志樂已經非常努力的了,但成績總是徘徊在全級的下游,
經過數次測驗、考試,他開始對自己失去信心。

他想過轉校,但話到嘴邊,又怕父母失望,不敢說出來。

他經常想起住在隔壁的家偉哥哥,希望自己可以像他般勇敢。

了解自己、敢於選擇的家偉

家偉現在已是大學二年級學生,當年以「尖子」成績進入大學。

就讀小學時,他的成績也很優異,讀書很勤力,測驗、考試前會不眠不休的準備,對自己要求很高。

在小六選校派位時,老師建議他選讀名校。但他卻選了一間只有幾年辦學歷史、成績普通、但校風不賴的新校。

家偉由中一至預科,都是全級第一名,儘管同學中頗多不專心讀書,但他絲毫不受影響,
老師見他成績好,又勤力,都格外教導,因此會考成績7A2B。更重要的是,這幾年他很開心,對自己充滿信心。

人和人的比較:大魚小塘效應

在學生自我形象和學業成績的研究中,有一個著名理論,名叫「大魚小塘」效應。


其說法是這樣的:學生自我形象的形成,受外在環境和其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所影響。學生處於學校這個學習環境中,會不斷將自己和別人比較,也會自己和自己比較。 若學生在一群學業成績比他強的同學中,和別人比較的結果,他會覺得自己很不濟,自我形象會下降。 但若他處於一群成績比他弱的同學中,和其他人比較後,他會認為自己很好,自我形象因而提升。 換句話說,同一條魚,在小池塘內,和小蝦毛比較,魚便是最大的了。 但放在大塘?,其他的大魚很多,他便成小魚毛。亦即我們常說的:「池?無魚蝦最大。」

「我是名校生」,說出來也是一份光榮,自我感覺良好,
按道理,應該對自我形象有正面的影響。
不錯,「名校效應」是存在的,在自我形象的研究中,也有一種名叫「團體認同」效應,這是一種個人將其所處團體和其他團體的比較。 對學生來說,自己就讀於名校,感覺上會比就讀「普通中學」的自我形象要好。

學校和學校的比較?團體認同效應

這樣,在自我形象的形成過程中,「大魚小塘」和「團體認同」效應會同時出現,結果有四個情況:

一、「大塘大魚」—名校高材生;
二、「大塘小魚」—名校薄弱生;
三、「小塘大魚」—普通學校高材生;
四、「小塘小魚」普通學校薄弱生。

第一種自然最好,既是名校生,又是大塘?的大魚,自我感覺最好,第四種則最需要協助,他們的自信心通常最低。
第二和第三種則很具爭議性,他們通常都是一些能力中上的學生,究竟哪種情況較好?
「大魚小塘」和「團體認同」效應哪個較強,哪個較弱?會不會互相抵銷呢?對成續有什麼影響?

大塘?大魚?小塘?小魚? 自我形象有什麼重要?

研究自我形象的學者認為,以人性來說,「大魚小塘」效應通常會強過「團體認同」效應,
即是說第三種「小塘大魚」會比第二種「大塘小魚」在自我形象方面較高,這情況對學業成績絕對有影響。因為數以百計的研究均驗證了自我形象對學業成績有重要影響,自我形象愈高,學業成績愈好。

說回志樂和家偉這兩個例子。

以家偉和志樂來說,他們就讀的小學都是小池塘,
二人的能力比其他同學強,學業成績好,自我形象自然也高。

但當升上中學後,家偉仍在小池塘,他的自我形象得到進一步肯定,
加上小池塘內特別引人注目,他受到較多的關注和協助,成績自然更進一步。 志樂則選擇了大塘,能力不及他人的結果是,大魚變成小魚,自我形象受到嚴重傷害,成績自然下滑。

對家長有什麼啟示?

入讀哪間學校?向來是家長和學生感到困擾的問題。
香港社會特別崇尚名牌,孩子成績好,自然渴望能進入名校,做家長的也會非常高興,多少有一份榮耀感。 無可否認,名校當然有很多優點,否則不能成為名校。 但家長在替子女選擇學校時也要留意孩子的能力,勉強升上名校,孩子能力未逮,成績欠佳,自信心受損之餘,不僅影響學業成績,有時甚至會影響孩子的整體成長。

因此,替孩子選一些適合他的學校,讓他能在適宜的環境和氣候成長,比單純追求「名校」為佳。
本地其實有很多不是「名牌」的好學校,家長多打聽一下,會發覺有很多好選擇。


在另一個網上,發現有些媽媽在討論著,也值得我們去反思:

A:
一向認為此比喻不好,大魚吃小魚,大塘的小魚,是注定給大魚吃的。但小朋友到名校,?是進入一個上佳之學習環境,同輩之間之互相影響,是金錢、名師不能代替的。父母送子女讀書,最重要的是找尋一家好學校,而這家學校,能令子女有最大之進步,而不是去斤斤計較子女在學校之排位。想一想,小池之大魚,其實不是大魚,只是其他魚更小而己。

現在,政府和大僱主大都要求員工有國際視野,但有些家長,為了子女能做 “大魚”,而故意將子女放到小池中。不錯,子女因而可能成為“大魚”,?是眼光短淺之“大魚”,可惜。

將?,隨?越?越世界化,小朋友面對之竟?肯定比我輩為大,我建議家長,盡量將小朋友轉到大塘。

B:
要做大魚或是小魚, 我覺得要睇個小朋友本身: 如果小朋友本身是思想成熟的, 那麼無論你將其放入大塘還是小塘, 佢都一樣會表現出色, 因為佢清楚自己的目標.

但若小朋友是資質中庸/容易受朋輩影響/又天生懶惰的話, 我就寧願佢"混"入大塘, 所謂"近朱者赤, 近墨者黑", 讓其他出類拔萃的朋友仔刺激下佢, 令佢發奮. 當佢見到別人那麼利害, 至少都會出多一分力去力爭上游gua.

最怕的就是, 若將此等小朋友放入小塘, 萬一受朋輩中有不思進取, 操行頑劣者所影響, 那麼身為家長的, 要哭著後悔, 也恐怕來不及了.

C:
Hi! 見大家談的這麼開心﹐ 想搭單傾下。

以下﹐是一個外國資優朋友的故事﹐ 很值得各位參考。
那位朋友﹐ 小時候便很聰明﹐ 中五的時候便拿著master 第二年課程的數學書去研究﹐用來做科學會的project. 他遇到不明白的事時﹐ 問老師﹐ 他老師說﹕ "對不起﹐你看的書其實我看不明﹐ 我知道你天份很高﹐自己努力啦﹗"

那時﹐他應該是在小塘嗎﹖ 但有好像不是﹐結果﹐他去了大學圖書館﹐隨便拉了個數學教授問他有那些書可以看﹐最後看懂了﹐寫了個電腦程式來代他計數 (這其實應該可以當時數學master 的論文了)

你們覺得他會在Science Fair 贏嗎﹖結果﹐他拿了第二﹐因為評判是engineer, 不是scientist, 在comment sheet 還問了一句﹕"Project 太難﹐ 不適合在science fair演講﹐還有﹐程式真的是你寫的嗎﹖"

那時﹐他好像又被掉回小塘裡﹐他很氣憤人家不信他。 但想起來又不是一件壞事﹐因為這樣﹐他決定了大學時讀電腦跟pure math 的雙學位﹐ 那裡他找到了對他很好很好的教授﹐然後大學三年級時就跟一位老教授一起發表論文﹐ 又做presentation, 那時他很開心﹐以為自己找到大塘﹐ 仲做了大魚添﹗

結果﹐ 他畢業後被五間大的上市公司找上門﹐令他以為自己好強﹐ 便說道﹕"我真係益左間公司了﹐我一個就頂人地三個啦﹗"

哈哈哈﹐ 事實和他想的剛好相反﹐他去上班後﹐發現很他有相同背景的人非常多﹐比他好的﹐有經驗的也不少﹐他馬上又變回了大塘的小小小魚毛﹐ 還失落了好幾天﹐嚷著希望快點到九月可以 回校讀他的博士課程...

那怎麼辦﹖我覺得﹐人跟魚不同﹐ 魚無事可以一輩子留在同一個塘 (但有病毒就一次死光﹗)﹐人要不停的換環境。我們有時是大魚﹐ 有時是小魚﹐ 最重要是要能屈能伸﹐ 不要放棄﹐多認識朋友﹐ 開開心心面對困難就可以了﹗

0 Comments:

發佈留言

<< Home